小灯笼怎么做简单又漂亮(千奇百怪的毒药——砒霜篇)
毒药——一种闻知令人变色的物什,在我国传统武侠小说以及各种正史野史之中更是戏份多多。我还记得小时候在爷爷的戏匣子里听说书的讲《水浒传》里潘金莲毒死武大郎那一段的时候,见识到了砒霜的厉害,后来在看了金老先生写的《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之后,更是震惊于鹤顶红、孔雀石一类的猛毒奇毒。不过小说终归是小说,历史的记载往往更加可信,那么,我们曾在小说里了解到的毒药,在历史之中又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呢?
首先我们说一下号称古代最经济廉价的超级毒药——砒霜,这个东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除了我们熟知的潘金莲药死武大郎之外,古代下毒或服毒自杀最常用的就是此物,见效快,价格便宜,投毒隐蔽,方便携带,难以治疗等优点都足以让它登上毒药榜榜首。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且能溶于水,因而极易投毒。三氧化二砷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和毛细血管通透性,且对皮肤和粘膜有着极强的刺激作用。误食者会10-75分钟之内便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四肢痉挛,昏迷等中毒症状,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极易因中毒导致的呼吸麻痹或心,肝,肾等脏器损害而死。在《水浒传》中武大郎被砒霜毒死之后表现出七窍流血,而这实际上是砒霜在进入人体后能破坏了某些细胞呼吸酶,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大量死亡;同时由于砒霜会强烈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溃烂、出血,而这些血液在人死后会从七窍排出,因而便出现七窍流血的惨状。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里曾写道何九叔偷偷捡了武大郎的两根“酥黑的骨头”当作证物,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描写。因为实际上,砷本身很难渗入骨头之中,即便不考虑下毒者的用量,在短时间之内渗入骨头中的砷也不足以让骨头发黑。
由于砒霜呈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状,在古代常常会出现将砒霜与面粉,苏打之类的东西混淆而误食的情况。为了加以区别和对砒霜中毒进行检验,古人曾发明出“银针验毒”的检毒方法,即用一根银针去接触疑似砒霜的物品,若银针变黑说明则说明有毒,其实这种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它并不是去检测砷元素本身,而是在检测硫元素。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生产出的砒霜纯度不高,里面往往掺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硫与银接触,就可发生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这就是为什么银针表面会变黑。而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比古代要进步得多,提炼很纯净,不再掺有硫和硫化物,而银金属化学性质又很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不会与砒霜起反应。所以银针试毒放到现在也就不再适用了。
然而就是这令人闻之色变的砒霜,曾在一段历史之中也大放光彩过,在17-19世纪的欧洲大陆上,砒霜曾一度被作为治疗昏睡病、肺结核、皮肤病等顽疾的特效药品而被广为使用,甚至有些地区的农夫通过定期摄入一定剂量的砒霜来增强自己的体魄。近代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人体中也需要一定量的砷元素来保证机体的正常运作,当然是很少很少的剂量。
砒霜真的算得上是毒药吗?善于使用它的人,把它当作救命的灵药,而心怀不轨的人,则将它视为杀人于无形的猛毒。其实说到底啊,毒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