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子建是谁的孩子(曹子建为何最终与帝位无缘?)

时间:2024-07-09 16:15:26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深为其父亲曹操所喜爱,并对他寄予光耀曹氏门楣的厚望。同时,在父亲的眼中他也看到了饱含的期待,并为之努力,却为何最终与帝位无缘?

想要知道曹子建缘何与曹魏继承人,甚至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宝座失之交臂,就要先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了解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和身边的人又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如何走过了他的前半生……


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分崩离析,群雄割据的时代,这也是曹植生于的时代。自黄巾起义开始,中原大地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以至魏、蜀、吴三国鼎立。无休止的战争、厮杀、流血、甚至是死亡,接踵而来。

三国,这是一个充溢着英雄豪情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充斥着阴险权谋的时代。

三国鼎立

品味三国,品味历史。这条刀光剑影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豪杰揭幕而来,接连登上历史舞台。“抛头颅,洒热血”,直面上演的每一场腥风血雨,执着于建立一番盛世伟业的“英雄梦”

三国鼎立形势图

若时间定格在曹魏的这个时点,仿佛在人们的浩如烟海的历史记忆中,这更像是属于曹家父子人生演绎的时代 。如今,无论是在戏剧场上,三国等影视剧中,还是名人传记书本上,曹家三父子的故事都记载良多,说起曹植七步诗的故事也都能娓娓道来。

所以今时今日,这个与之息息相关的名字更是不会被历史所湮没。他的一生虽然只有四十一年,却也不凡精彩,从一个不慕世俗、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到成为从征厮杀、视死如归的铁血硬汉,再到成为身处诡谲朝堂却不为权位诱惑的王位争夺者。

他也像平凡普通的人一样经历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生,却又给历史留下了他与众不同的独特,纯真而又率性,英勇又不乏忠厚。在这纷乱的时代,他心怀如苍穹一般远大的志向,却经历着宛如浮萍一般不安的命运。他便是曹操和卞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字子建,世称陈思王

曹植

曹操戎马一生,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同样身为曹操的儿子,曹植为何能脱颖而出,深受曹操的宠爱?一度把他作为曹家事业接班人来看待,匆匆岁月,也不过十余载,事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侯门权贵之家,曹植为何处处挣扎,内心饱受折磨?

此外,曾经无不令曹操欣喜满意的曹植,如今的行为举止却让曹操一再的失望,甚至彻底地绝望。这都要从曹植出生到太子之争失败的这段前半生说起。

生就不凡,备受期待

当曹操在忙于济北、寿张等地作战时,随夫从征在军中的卞氏的产期日益将近。终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仲秋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在东武阳的曹宅内,侍女们进进出出,忙上忙下地迎接着一条新生命的到来,似乎是这个新生儿的降临预示着曹氏一切都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这年冬天,曹操在济北成功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收服“青州军",曹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支数量颇大的军队,并且坐拥了兖州这块更大的地盘。曹操为这个儿子取名“植”:寓意种植下所有的希望,其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快结束所有的战争,建立一番丰功伟业,还天下百姓一个安乐的太平盛世。

深得父宠,太子人选

在曹植出生的第二年,曹操便将兖州治所迁往甄城,并举家迁移于此定居。在甄城,幼年的曹植一直跟随母亲和哥哥子桓、子文在家,而父亲曹操则出征在外征事频繁,鲜少在家。在曹植童年的记忆当中,父亲也显得陌生,却也渴望父亲的怀抱。

曹操为报杀父之仇,一再外出征伐,却遭遇张邈、陈宫的反叛,甄城一度陷入危机。经历过甄城这次内忧外患的生死攸关,曹操便打定主意让曹家子弟从小就接受训练,掌握骑术射箭。同时,曹操又特别强调读书,曹操常说:“今处非常之世,不读书不能明理”。为了曹操心中对未来更大的构想打算,曹家子弟更是需要文武兼备,骑术射御样样精通。

建安元年,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此时已拥有北方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时年,曹植五岁,随父母迁居许都。曹植自小天资聪颖,才十岁出头,便能吟诵《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都曾广泛涉猎。他才思敏捷,谈锋健锐,面对曹操每每提问常常应声而答,出口成章。

这年秋高气爽的九月的一个清晨,曹丕兄弟众人手捧竹简候在曹操的卧室外面。是日,曹操起身后便问及诸子的功课,询问侍在一旁的曹丕有无教诸弟课诗?曹丕一边点头,一边看向诸弟,看着嘴里嘀嘀咕咕的三弟曹植,便向父亲回禀说:“子建近来看了不少的书。”

年方十岁的曹植,一脸沉着却掩盖不住尚存的稚气。脱口而出清晨刚读到的《孟子》中的文句: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

引得曹操拊掌称好,曹冲、秦朗、何晏等亦拍手称绝。而曹彰却不想读书,不慕圣道,曹操颇为恼怒,道匹夫之勇,有何之贵?

是日,有一巨象将西面的城墙踩烂了,曹操心下疑问道:“北地怎无此巨象物种。”

《孟子》曰:“周公驱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南方之象或是中原迁去的。曹植出口成章,应声而答,曹操当即大悦。

自官渡之战后,袁绍战败,曹操占据邺城,便立即举家由许都迁往邺城。此时曹植已经十三岁了,早已身名在外。曹植自在袁府见识到甄氏出尘的容颜后,才思鹊起,不由来了兴趣,接连有了佳作,篇名《九华扇赋》、《感婚赋》等。

建安九年十二月,曹植时年十四岁,随着曹操个人权力的不断加强,他的野心也不断膨胀,在为汉家收服天下的同时也不忘奠定曹家的基业,而最关键的便是曹家事业要后继有人。在曹操心中一直被当作曹家继承人培养的曹冲逝去后,也把曹操最大的希望带走了。文采出众,生性仁厚的曹植就逐渐出现在曹操的眼中,相比之下,曹操对他尤为宠爱。

让曹家男孩带兵出征,这是曹操培养曹家子弟的一项必修课程。这年,曹操进攻平原,袁谭逃奔南皮,曹操决定这次带他出征袁谭。

建安十六年正月,汉献帝封曹操食邑三万户,曹植等人各食邑五千户,曹植封为平原候。曹操还专门为曹丕、曹植分配官属,妙选文学。邢颙为平原候家丞,选邢颙为曹植官属是最合乎曹操心意和标准的,邢颙等人绝非等闲之辈,曹操将最好的人才给平原候当家丞,可见曹操对曹植的关爱远超过其他诸子。

建安十七年,曹操率领众将同登铜雀台,曹植作赋神思敏捷,下笔千言,让曹操刮目相看,甚为欣喜,曹操对曹植的宠爱就像夏季的气温一样持续上升。自上次论封候爵之后,曹操又徙封曹植为临淄侯,且这次徙封的曹家子弟就惟有曹植一人,在众人的眼中,这就是他是竞逐太子之选的信号

兄弟相争,储位考验

曹操平生雅好诗书文集,在朝可以为相,跨马可以为帅。雄才大略的父亲在曹植的眼中是最大的榜样和英雄,对待父亲怀有无上的敬意。曹植愿意为父亲南征北战,为曹家事业响应父亲的召唤,自我砥砺,更愿意付出一切达到父亲的标准,得到父亲的肯定。他争立太子的最大动力,便是只有当上太子,才能继承父亲的功业,一切的政治理想才能付诸于实施。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忽略了哥哥的感受,轻视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在所有人的眼中也都认为他与哥哥在争宠。

建安二十一年春天,曹操西征回来,天子加封曹操为魏王,曹丕和曹植争太子的事也表面化来,令曹植内心不安。自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许都以来,曹操的地位不断攀升,长期以来他一直在考虑的立太子问题也迫在眉睫。一直以来,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消息传入他的耳中,丁仪、丁廙等人极力推荐子建,同时,也有很多人为子桓说话,他们明敲暗击,差不多是子桓为长,要警惕袁氏兄弟相争的悲剧。

曹操早已看出他们兄弟之间在相争,在他看来,这都无伤大雅,他都能摆平。曹操考虑的是在两个儿子中哪一个更合格,他更看重的是在这乱世,做事要有魄力、遇事有决断,才能真正坐稳曹家的江山。只是事态的发展之快,超出了曹操的预料之外。

  • 先是临淄侯与五官将甄夫人行为可疑的流言惹得曹操大怒;
  • 接着,曹植的夫人崔氏高傲虚荣,仗着曹植深得曹操的宠爱,便不把曹操制定的法令放在眼里,出入行止颇为张扬,曹操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处死。

崔氏之死对曹植的刺激很大,崔氏虽不贤淑却也罪不至死,曹植认为是自己的太子之争殃及与她,陷入极度的痛苦和自责之中,只能纵情于喝酒,一手造成了私闯司马门事件,有关曹植的坏消息接连传来,曹操稍微平息的怒火又被重新点燃,在曹操的心里隐隐的疑惑又逐渐明亮起来,这个行为不检,屡次犯法的儿子绝对不是一个能承担家族重任的样子。

曹植外表放任不羁,骨子里却是一个思想正统的人。他写的《画赞》对那些道德君子推崇备至,坚守王道教化,一介文人做派,在这纷乱的时代成不了什么气候。相比之下,曹丕没有负面的传闻,近些时候内敛低调,务实勤勉才是真正能够接下重任的太子人选。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子诏曹操冕十二旒,曹操当即立曹丕为太子。等曹操冷静下来后,想到子健不会平白无故的私闯司马门,莫非其中有什么隐情,但太子已立,大局已定。或许是出于宽慰曹植的失意,曹植是曹家子弟中惟一的“万户侯”,曹操并没有因此事将他治罪,也没有让他到临淄就国。

或许,曹操对曹植的心未死,差的只是一个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力挽狂澜的机会。终于,曹植等到了父亲的召唤。樊地告急,曹操急命曹植前往营救曹仁。

太子曹丕闻讯,意欲为他践行。父亲的信任,哥哥的谅解,让曹植甚为宽慰,信心倍增,兴高采烈的前赴太子为他而设的家宴。酒过一巡,曹丕向他尽诉衷肠,表达心意,让他向子文学习,一战告捷,凯旋而归。不一会儿,朦胧中一位婀娜多姿的身影从帷幕中走来,居然是甄氏!手足无措的曹植在大哥的陈情下让甄氏为曹植敬酒,就这样也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为何今夜的酒特别醉人,他的眼睛逐渐模糊,意识也逐渐丧失。

终于,远处告急的马蹄声急速传来,曹操急令到,命临淄侯马上动身,等来的却是曹植醉不成行,曹操震怒,念及军情紧急,曹操只好派徐晃去解樊城之围。待到曹植酒醒之后一切已成定局,他错过了惟一的机会。此时的他或许不知,他个人的从军生涯也到此结束,再也没有机会亲临战场,此生只能在诗文中梦想上阵杀敌。至此,他真正彻底丧失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坚定了曹丕作为曹家基业的接班人,而为他清扫帝王之尊路上的一切障碍,开始动手为他铺路。第一个目标便是杨修,锋芒毕露的杨修早已是曹操的“肉中刺”,意欲除之。

曹操整日操心与吴蜀之间的较量,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这天,曹操的大限已到,王位空悬,兄弟之间嫌隙已生。

曹丕肩有守护邺城的重任,不能贸然离开赶往洛阳。随即,得之父丧的曹植悲痛欲绝,在母亲的嘱咐下急忙赶往洛阳,此时,最先赶到洛阳的曹彰劝慰曹植现在局势未稳,要收拾心情,商量对策,曹彰兴许觉得父亲临终前将他调来洛阳,意欲扶立三弟曹植,亦或许曹彰早已不满大哥曹丕的一贯做法,不想让曹丕即王位。

老天爷再次把机会赐予曹植,只要他首肯,与曹彰合力,目前的局势瞬间就可翻盘,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现下机会就在面前。可曹植听到曹彰说的话,却不假思索的拒绝了,袁氏兄弟的悲剧就在眼前,试问他怎能忍心看到曹家事业毁于一旦,他退却了。

这场权力之争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给他带来了太多的启示和教训,在他的心里早已认命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并不想兄弟相争,毁掉曹家,这便是他心里一直最大的矛盾。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未来,他只能选择放弃,“以天下让”。秉性仁厚的他可能没有预料到他的选择,给他们都埋下了祸根。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曹丕继立了王位,此后再无势均力敌的对手觊觎这方宝座,也再无后顾之忧。而曹植失去了雄才大略的父亲,他身后巍峨挺拔的大山此刻轰然倒塌,曹操的逝去不仅带走了他一生的景仰,也带走了他一生的希望。从此以后,他将独自面对苍老惨淡的人生。


综述

东晋时期的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曹子建自幼就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他的才华像皓月星辉一样令人惊艳,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和赏识。同时,在父亲曹操的眼中,他也看到了父亲对他隐含的期待。杨修、丁仪、丁廙等都慕名而来投靠,或为荣华,或为情谊为他坚定的谋划,可在这场世子之争,太子之争,甚至是帝位之争中,他输了。纵观曹植的这一生,笔者认为曹植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有这几点:

  • 第一点:曹植只是曹操的幼子,而大哥曹丕是长子,自古立嫡立长的封建礼法传统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跟随曹操的大多是接受汉儒熏陶的文臣武将。虽说,曹操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贾诩之流的劝说,难免少不了权衡。再则,袁绍宠爱幼子袁尚,废长立幼以致兄弟阋墙,袁家大势已去的悲剧就在眼前,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让众人不免顾虑。
  • 第二点:曹植秉性仁厚,尽管有生在权贵之家不免尔虞我诈的无奈却仍不想看到兄弟相争失和的局面,他不想踩着鲜血,昧着良心,登上太子宝座。原先天真的曹植一味的迎合父亲的旨意,而疏忽了哥哥的感受, 曾经天真的以为兄弟之间首以家业为重,不拘小节。然而,一路以来,曹植看到的尽是争斗,阴谋,陷害和手足相残,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灰意冷,在争夺之路的最关键时候,多愁善感,不由得萌生退意。
  • 第三点:曹植面对自己倾慕、相知的人成为自己的大嫂,郁郁寡欢却只能纵情于诗酒,一再行为放旷,令曹操对他一次次的失望和不满,他也变得心绪郁结,患得患失。最终,他真正丧失了父亲的信任。而此时,他的大哥曹丕在司马懿的辅佐下,在父亲面前展现出相当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扮演着孝顺仁厚的形象,博得了曹操的最终信赖。

曹植为文坛而生,与文学作伴,他一介文人做派,奉王道教化,他仁厚善良的性格,重手足之情,注定在这乱世成就不了王侯霸业,做不了像曹操这般果敢狠辣的人,也注定了他权力之争的失败,与帝位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