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人种是哪四个(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发展史)
人种划分及特征
世界上,依照肤色的差异,大致将人分为三大人种,即: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当然,不排除存在若干过渡人种。其实,在最初时,人类肤色都是一致的,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也表示,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
据最新研究,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来自“智人”,早期智人又由“直立人”进化而来,现在的人类被称为“晚期智人”,也叫“现代人”。自“智人”出现后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导致今日的肤色差异。
- 黑种人
由于大多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所以皮肤黝黑。因为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降水极少,导致物质条件匮乏,致使黑种人进化过程缓慢且处于劣势,所以,非洲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黑种人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各项指标是三大人种里最优秀的。
- 白种人
大多生活在温带偏寒带,也因此白种人祖先肤色发生变化,演化成了今天的白色皮肤。也是由于白种人祖先迁徙到了较为适宜的生存环境里,使得现在身体机能各方面指标不如黑种人。
- 黄种人
也称“亚美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部、中部、北极、中南半岛和美洲。涵盖国家: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包括美洲印第安人。大部分肤色呈黄色、黑发、深色眼、颧骨较高。由于黄种人祖先栖息地距离其他两地方都很远,在漫长的进化中,脑回路更加凹深,智商指标也较优于其他两大人种。也因此,黄种人身体指标在其他两大人种前不占优势。
各人种发展历史
据调查研究表明,人类祖先生活在非洲,数万年前地球气候发生变化,非洲开始燥热,茂密的森林开始逐渐稀疏,土地干旱面积持续扩大。因而,现白种人祖先迁徙到今日欧洲大陆,现黄种人祖先迁徙至亚洲大陆,现代黑人祖先依旧留在原地。
- 黑种人
由于非洲大地太阳光照持久,紫外线强,皮肤下黑色素产生得多,加上代代遗传形成了今天的黑种人。而由于天气炎热,森林面积锐减,生物赖以生存的资源日益变少,这种日益变差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保持着较原始的社会制度,甚至部分种族还有类似于母系氏族公社的部落。也是由于他们好奇心、探索精神较少,所以,黑人的大脑沟回比白种人和黄种人少。
- 白种人
白种人祖先定居欧洲后,当地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森林繁茂,生产生活所需物资充足。原始部落大都以捕猎动物为生,在欧洲繁茂的森林里,直接接触日晒机会少,所以黑色素产生的少,代代相传,形成了白色皮肤。
白种人沿袭了祖先的狂野、粗放、力量感,使得性格不稳定、易激动,而研究表明,个性不稳定的人常容易生成卷发。也是由于丛林茂密,光线不充足,白种人祖先生活时需保持对野兽的警觉,因而眼睛演变为蓝绿色,甚至还能散发荧光,但由于后来的演变,荧光消失,演变为今日的蓝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日,欧洲本土居民“金发碧眼”。
也是由于主要以动物肉类为食,白种人身材高大。加上白种人祖先在捕猎过程中不是以众取胜,而是少数群体甚至个体独自捕猎,也才使得他们极具个性。今日各种极限运动从西方发起的原因也在于此。再有“利己主义”与“资本主义”会在西方兴起,也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来说,“利己”是因为自原始捕猎就有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特点;至于食物以动物食品为主,不易存放,所以,白种人有需要便去捕猎,捕到多少吃多少,不注意储存物资,大手大脚,与资本发展的形式也极为相似。
- 黄种人
黄种人祖先定居亚洲大陆后,没有茂密丛林,地形因素比较复杂灌木、草本植物众多。但气候宜人,阳光相比于热带并不强烈,形成了介于黑与白之间的浅棕色皮肤,长久遗传之后,成为今天的黄种人。
也是因为亚洲大陆地形因素复杂,但灌木草本植物众多,就主要以植物为食,黄种人的体型也不如欧洲人高大。而在碰到野兽后,黄种人往往是“群起而攻之”,因此,黄种人传宗接代的观念非常强,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人捕杀更大的猎物或种植更多的粮食。也是因为群居生活,黄种人祖先就注重人际关系,讲究尊卑秩序。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片土地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自然环境,经过观察、探索、发现种种用来梳理自然的智慧,如:“太极八卦”、“五行”、“节气”等。而后为了方便进食并与动物真正区别开,有了餐具。以植物为食的黄种人取“树枝”,有了筷子;而白种人肉食较多,取动物骨骼,有了“刀叉”。
生殖隔离
若要问为何不同人种之间能自由交配?是否是生殖隔离失效的缘故?则需先明白何为生殖隔离。
据官方定义,生殖隔离指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无法在自然条件下交配,或是无法诞育后代。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
而实际的生殖隔离,有很多分类,如地理隔离同种生物因地理问题分成不同种群,且各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生态隔离:由于生活习惯、饮食性质和栖息地点的不同,使关系接近的种群之间交配不易成功。通俗来讲,在同一片森林觅食的关系相近的鸟,在树的不同层次捕食不同的昆虫,即便在同一片森林甚至同一棵树上捕食,也难以交配繁衍。
行为隔离交配行为不同导致的两个或几个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
杂种不活是一种杂交后发生的生殖隔离,不同的两种生物交配后,虽然能形成合子,但合子无法存活;或合子存活后,胚胎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便死亡;甚至于发育为幼体后,生命力羸弱的现象。
杂种不育也是杂交后,后代不能生育的现象。如:马与驴杂交生下的骡。
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哈拉里在其作品《智人》中写道过有关人种的理论。2010年,一个DNA图谱绘制项目结束,结果表明“大量欧洲人的基因中有1%-4%是尼安德特人基因。”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 “杂交理论”提供了支持。
后又发现,现代美拉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的DNA中都有6%丹尼索瓦人基因。有了这些绘制数据做支持,追根溯源发现,无论黑种人、白种人还是黄种人,都源于非洲智人,因此他们之间没有形成绝对的生殖隔离。
为何不同人种之间能自由交配?
什么是自由交配呢?简单的依主题而言,就是忽略肤色、生活地域、语言习惯等界限的交配行为。其实,与人而言,从生物的生殖隔离分类里来看,不同人种间存在的最根本的隔离是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从现代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地理与生态的隔离因素已不再是阻碍“自由交配”的条件。
更何况,据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表明,满族八旗中有不少是汉族人,还有部分留居于亚洲的印第安人。居于印度的黑人大多数属于安达曼群岛土著,且印度南部有大量黑人与白人的混血。缅甸穆斯林中有一些是土耳其和阿拉伯商人的后代。维吾尔人中据估测大部分源自古代印欧土著居民,种种结果表明,全世界人类文化交流大熔炉的局面早已形成。
自原始人开始,人类的基因都有着共同的样子,只是在后天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分化出了不同但具有共性的体貌特征,进而将其作为区分人种的一个标志。
其实,除了依据肤色的三大人种外,按照地域分的细致点来说,还有印度人种、高加索人种、印第安人种等。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基因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人类”大家族的成员,是地球生活的一部分。
消除种族歧视,倡导人人平等
自二次世界大战、第三世界独立运动以及西方国家内部种族平等运动后,世界众多国家内部已形成有关种族的政治正确性观念的讨论,也认为种族的差异不应该用种族歧视概括。
对于种族歧视,联合国定下《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81年12月29日,中国政府交存加入此书。1982年1月28日该公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效,且中国对该公约的第22条规定(争端解决方式)持保留意见。
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不仅是流于表面和实行在国家的领域中,他还应当是实际的,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实行。”
其实,消除种族歧视,倡导人人平等。不仅是国际性的大问题,也存在于人民群众生活里,诸如“不可以貌取人”,“谦以作事,宽以待人。”这些警言金句,更是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来对后世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