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哪年

时间:2024-07-08 07:00:25

59年前的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东方一声巨响,震惊了全世界。伟大的周总理曾经说过:“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在是应该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一、最高层面对原子弹看法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这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来之不易,中间付出了无数人的心血,更是被美苏联合封锁。来看看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始末揭秘。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导致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当时中国对原子弹并不给予太多关注。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只有靠人民的斗争,才能真正具备力量,原子弹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后来,他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只是美国用来恐吓人们的一种武器,看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并不足畏惧。”

然而,在观看了一部前苏联的电影后,毛主席改变了他的看法。于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前往苏联进行访问,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废除中苏之间不平等的旧约,签署新的协议,寻求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二是庆祝斯大林七十岁生日。

经过双方领导人多轮谈判,最终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规定,若其中一国遭到日本或其同盟国的侵略,另一国应提供军事和其他援助。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已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这一条约向美国传递了苏联将为中国提供核保护的信息。

在访问即将结束的一个晚上,斯大林邀请毛主席观看了一部关于苏联军事秘密的电影,记录了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

毛主席非常认真地观看了这部电影,并对身旁的彭德怀说:“你们要仔细观看,进行充分调查,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而在回国的火车上,他还对卫士长李银桥说:“这次在苏联开了眼界,看来原子弹能产生相当的震慑力。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发展一些。”

在接下来的时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进一步坚定了毛主席关于中国拥有原子弹的想法。

195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派遣志愿军支援朝鲜,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激烈战斗。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地区。

随后,美国又将装载核武器的航空母舰部署到朝鲜半岛周边,进行核模拟袭击,准备对中国志愿军实施攻击。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将采取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来应对目前的军事形势。”此外,他还威胁将原子弹作为常规武器使用。

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使毛主席认识到,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那么在世界大国中就无法发挥话语权,将面临欺凌的境地。这促使他坚信中国需要拥有核武器。

二、新中国的原子弹研发步伐启动

195年5月19日,毛主席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

当时该研究所的所长是物理学家钱三强,他后来担任了中国原子弹研究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在回国之前,钱三强在法国科学界已经享有相当的声誉。

钱三强于1937年去法国留学,在著名的居里实验室深造,并师从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留学期间,他与夫人何泽慧一起证实了原子核裂变的新方式,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誉为来自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35岁的钱三强决定回国。尽管在法国科学界已经取得了重要地位,他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导师,拥有良好的生活和研究条件以及可观的研究经费,但他仍然坚定地选择回国。对于身边不理解他决定的人,他说:“我当初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学成回国,使我的落后祖国变得强盛起来。”

两年后,钱三强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时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钱三强和何泽慧在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时,一切从零开始。他们选择了一个位于北京皇城根的四合院作为办公地点,当时只有他们两个人。每天,夫妻俩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寻找旧五金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在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周边逛。为了满足研究所的需求,他们亲自动手制造了两台简易车床,并通过这些设备制造出所需的仪器。

最初的阶段中,该研究所只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四合院、两辆自行车和两台简易车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所逐渐壮大起来。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加入了研究所。之后,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吴自良等从美国回国,程开甲从英国回国,杨承宗从法国回国,都加入了这个研究所。这些专家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所的发展!

三、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在中国核研究所成立的初期,新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与美军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激战,取得了五次胜利。由于这一系列胜利,美军被迫退回三八线以南,并同意进行谈判。

然而,在谈判桌上,双方因为军事分界线的划定问题陷入僵持。美国代表曾傲慢地表示,让大炮、炸弹和机关枪去谈判吧。这导致战争重新爆发。

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第二年时,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随后,他下令将装有原子弹的导弹运往冲绳岛,试图用核武力来威胁中国。面对美国的威胁,毛主席给予坚决回应:“要打多长时间,就由美国总统来决定吧。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经过一年多的漫长战争,才最终正式结束了朝鲜战争。

紧接着,台海局势又骤然紧张。1954年,美国和台湾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随后我英勇的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就进行了一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解放了大陈列岛门户一江山岛。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又用了老一套办法,他公开宣言,面对远东的形势,美国没有理由不使用原子弹。同时,美国还公开进行了原子武器的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威胁中国。

艾森豪威尔

接二连三的核讹诈。核谢谢让我们倍感憋屈束手无策。而且国内甚至军内也对原子弹有着恐惧的情绪。但是当时中国没有独立研制核武器的能力,于是想到了求助苏联老大哥的办法。

趁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中国参加建国五周年庆典的时机,毛主席向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想要自己研究原子弹,希望苏联能给予帮助。没想到,赫鲁晓夫听完直接说,“搞那个东西太费电了,也太费钱了,把中国现在的电力和钱全部集中起来不够用。而且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一把核保护伞就行了,没有必要大家都搞。”

赫鲁晓夫虽然没有同意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但最后还是同意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核反应堆,并培训技术力量。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确实不足以制造原子弹,当时中国的产油方法还停留在洋务运动时期,工人拼尽全力,全国石油年产量也才只有12万吨,外汇储备更是少得只有两亿美元。

要知道,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投入了50万人,消耗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花费23亿美元,耗时七年才研制成功。我们能成功吗?

四、自主研发之路困难重重

在当时,中国面临了研制核武器所需的铀矿石稀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的挑战。

为了寻找铀矿石,一批地质学家和勘探队员如李四光、刘杰等奋不顾身地跨越全国各地,包括新疆、东北和广西等地进行勘探。他们与困难抗争,每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无法步行时则骑马前行,感到饥饿时便采草捕鱼应急。他们在哪里停留,简陋的帐篷就搭建在哪里。

勘探的初期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务异常艰巨。为了找到铀矿石,甚至有十几名勘探队员不幸牺牲。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在广西采集到了第一块铀矿石。

在获得铀矿石后,中国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机构——九局,即核武器局。聂荣臻元帅和陈云副总理负责领导这一机构的全面工作。

为了进行核武器研究,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基地,这个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保密性、充足的水电供应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经过多次筛选,最终确定了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的金银滩作为研究基地。

1958年,核武器局局长李觉将军率领第一批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来到寒冷缺氧的金银滩,开始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当时,他们的装备极其简陋,只有四辆卡车、四辆吉普车和三顶帐篷。二十多人挤在三顶帐篷里,床位不够就睡在箱子上或者直接躺在地上。

唯一的取暖设备是一个小炉子。想要喝水,他们需要外面弄些雪,然后在炉子上溶化后饮用。在最缺水的时候,每个人每天只能喝到三分之一茶缸的水。每顿饭也只能吃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粥,其中还掺杂着沙子和土。

尽管条件极其艰苦,先遣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场区的规划布局。次年二月份,一万多人的基建队伍进驻该地区,正式开始基地的建设。随后,九局的科研人员陆续搬迁到金银滩的221厂,原子弹研制工作正式展开。

然而,原子弹研制刚刚开始不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叛变,不再听从苏联指挥。在此时,为了争取中国的支持,赫鲁晓夫改变了态度,并承诺向中国提供制造原子弹所需的三方面援助:模型图纸、原子弹制造技术和专家。

不久之后,赫鲁晓夫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向中国中央领导人发信表示,苏联正在与美英两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并决定在两年内暂停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以免影响谈判进程。此外,赫鲁晓夫还访问了美国,与肯尼迪同坐一辆车,展现了友好的姿态,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苏联报纸声称,苏美领导人的会面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新转折点。

随后,赫鲁晓夫撤走了所有苏联专家,导致许多项目被迫停顿,数百份合同被撕毁,工厂陷入停工状态。由于没有留下说明书,昂贵的机器无人操作。

面对这种局面,毛主席坚定地表示:“我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嘛,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

五、内忧外患加剧

在中国研发核武器的过程中,理论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从零开始学习核武器技术,面临着外文书籍和资料的难题,他们组织了人员进行阅读、翻译,并连夜印刷。

通过刻苦学习,理论部确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物理性质这三个主要方向,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点。然而,当时的研究环境极其艰苦,整个国家缺乏食物和衣物,研究人员常常饥肠辘辘地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实验室设备也十分落后,邓稼先和科研人员只能依靠几台简易的手摇计算器或算盘来进行计算。草稿纸被堆得像山一样高。

然而,尽管面临如此困难,邓稼先最终在1962年9月提出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当时全国范围内饥荒严重的情况下,人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是先发展核武器。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社会无法稳定;而如果没有核武器,中国将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威胁之下。

为了解决食品短缺问题,聂荣臻元帅曾呼吁捐赠粮食,并表示科技人员的生存与国家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然而,内忧未解决,外患接踵而至。自中国决定开展核武器研发以来,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对手。肯尼迪总统曾表示:“中国比苏联更具危险性和侵略性。”他曾希望与赫鲁晓夫合作阻止中国的核武器发展,但赫鲁晓夫对此计划不感兴趣。

随后,肯尼迪选择将台湾作为盟友,并组建了第35航空队,在台湾提供U-2飞机并培训飞行员。该航空队的任务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侦查,以寻找核武器研究基地。一旦发现这些基地,他们计划执行一系列打击方案。

肯尼迪

为了解决是否继续制造原子弹的问题,中央组织调查组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只要中央领导亲自负责、亲自领导,并采取关注重点的措施,1964年完成核武器的研制并进行核试验是可能实现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核武器的研究,由周总理、贺龙元帅、聂荣臻元帅等15位中央领导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被组建,统一协调全国力量,为在1964年成功爆炸原子弹设定了总攻目标。

六、夺取最终的胜利

在选择试爆地点时,要特别重视原子弹试爆地的选定。经过仔细筛选,选择了新疆罗布泊的戈壁滩作为试爆地点。在戈壁滩上,竖立了一座高达102米的铁塔,原子弹被放置在塔顶进行试爆。

尽管这座铁塔只存在了110天,但无数人付出了心血。技术人员经常在高塔上攀爬,精心呵护塔上设备和即将进行试爆的原子弹。与攀爬塔的困难相比,戈壁滩的恶劣天气是最大的挑战。在戈壁滩工作时,他们要应对夏季的高温达到40度、秋季的10级大风以及冬季零下30多度的严寒,几乎都是极端天气条件。

同时,原子弹作为精密装置对温度要求极高。爆室问题要求保持恒定温度,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必须保持在摄氏15度至25度之间。为了掌握爆室温度从25度降至15度所需的时间,需要有人在最寒冷的时候关闭热风机,并不断测量小房子的温度。

这项任务落在了20岁的朱建士身上,他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毕业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九院从事原子弹理论研究工作。随后,他被选派到试验基地担任这一重要职责。

塔下面是零下30度,塔上面的小房子是零上20度,上下温差是50度,就这么上上下下,忽冷忽热,一干就是半个月。他绘制的温度曲线图,为保证原子弹最后能够在恒温下爆炸提供了关键数据。

像他这样在新疆罗布泊参与测试工作的人员一共有5058人,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我们连姓名都不知道。

时间很快就到了1964年,原子弹的试爆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就绪。那时候的细节,经过相关资料查证,给大家展示如下:

10月4日,原子弹运抵罗布泊试验场。

10月14日晚7时20分,原子弹被送往塔顶爆室就位。

10月16日凌晨4时,工作人员在铁塔下进行试爆的最后准备工作。

凌晨6时30分,插接雷管,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撤离爆炸区。

下午2时30分,工作人员进入距爆炸区60公里的白云港观察所。

下午2时40分,张振华将军在主控室下达操作口令,韩云梯按下了起爆按钮。

就这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试爆成功了。

结语:作为中国人,我深感自豪。

中国人对原子弹研发成功感到无比自豪。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成就,标志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巨大提升和国家安全能力的强化。原子弹的成功研发,让中国在核武器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这一成就凝聚了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各个领域专家的智慧和努力。他们克服了极端困难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挑战,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这表明中国人民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了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决心。

原子弹研发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水平的崛起,也为国家的安全和尊严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确保了国家的核威慑力量,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人,我们为这一伟大成就感到深深自豪,同时也更加自信地展望未来,相信中国科技将在更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