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美誉是什么(普希金,北国诗歌中的暖阳)
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之父”、“俄国文学之始祖”。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又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还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奠基者。
果戈理曾言,俄罗斯山川、俄罗斯精神、俄罗斯语言和俄罗斯性格在他身上反映得那么清晰、那么纯净优美,正如风景反映在光学玻璃的凸面上一样”。
高尔基亦言:“俄国文学在普希金之后是逐步发展的,文体与诗体不断在转变,自然主义曾经称霸文坛,因为此派主张在艺术中表现现实精神,于是强调作品之社会意义及教化目的乃成为全国之趋势。”
普希金的诗作为民间语言进入俄罗斯文学铺平了道路,其叙述风格融戏剧性、浪漫特色和讽刺幽獸于一体,对后人及后世俄罗斯文学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深远影响。
他在多种文学体裁方面(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为后人提供了范例。在俄国文学史上,普希金的创作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于1799年6月6日(俄历05月2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的世袭贵族之家,受到文学的熏陶与浸染。
他从小由农奴出身的奶妈照料,经常听奶妈讲民间故事和传说,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父亲爱好文学,并有丰富的藏书;伯父是著名诗人,许多文学名流与他家常有来往。童年时期,普希金已阅读大量文学作品,8岁开始用法文写诗。
青少年时期:1814年—1819年
普希金于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在皇村学校时,普希金写过120多首以友谊、爱情、自由为内容的模仿诗作。
1814年,他在《欧罗巴导报》上首次发表抒情诗《致诗友》;1815年1月,在皇村学校升学考试中,他当场朗诵诗歌《皇村回忆》,博得杰尔查文等名家的一致好评。
1812年的卫国战争,更激发了普希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使他初步形成了追求自由、抨击暴政的思想。1816年普希金加入代表文学新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反对保守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提倡文学语言改革。
1817年6月从皇村学校毕业后,普希金在外交部供职。1819年普希金成为秘密组织“绿灯社”成员,此间连续写出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
这些政治抒情诗曾以手抄本形式在进步贵族青年中广为流传,对俄国解放运动起了鼓动和促进作用,也因而激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希金被流放南俄。
南方流放时期:1820年—1823年
从1820年起,普希金度过了四年流放生活。流放南俄的四年中,普希金在思想上是十二月党人的同盟者和鼓舞者,在创作上则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并开始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这一期间,普希金接触了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与十二月党人联系更加密切,结识“南社”领袖彼斯杰尔,思想日益成熟,眼界更加开阔,进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创作了大量抒情诗,如《囚徒》、《翻腾的浪花》、《致大海》等名作。
同时,他还写出以《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契萨拉依的泪泉》、《茨冈》等浪漫主义叙事诗为内容的“南方组诗”或“南方叙事诗”。
在基本主题上,这些长诗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反对黑暗;在艺术特色上,这些长诗情节曲折跌宕,人物个性鲜明,在浪漫情调中展现南俄的自然景色与风土人情,人物心理刻画与自然景色描绘交相辉映。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组诗”比较明显地留有拜伦“东方诗篇”的影响痕迹,但是普希金在诗中经由批判个人主义成功消弭了“东方诗篇”的悲观主义情绪。
乡村幽禁时期:1824年—1825年
1824年,普希金因和南俄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伊村,受当地政府、教会及父母的三重监督。
从1820年5月到1826年9月的六年多流放生涯中,普希金关注社会现实,倾心民间文化,阅读俄国历史,思考民族精神,这一切进一步丰富了普希金的创作内容和民族特色,使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重大成果,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乡村幽禁的两年时间里,普希金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写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剧作。
其主要作品有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叶甫盖尼·奥涅金》第3章至第6章。此外,还写了几十首优美的抒情诗,如《酒神颂歌》、《致凯恩》、《冬天的黄昏》等。
重返京城时期:1826年—1837年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特赦普希金,1826年9月8日将他召回莫斯科。尼古拉一世允许他返回莫斯科居住,亲自审查他的作品,并准备实行一系列社会改革。
诗人希望新沙皇成为彼得大帝式的开明国君,同时无法忘怀旧日好友十二月党人,写出《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阿里昂》等诗作。
1828年12月,普希金认识了莫斯科第一美女娜塔丽娅·冈察诺娃,对她一见倾心。经过一番波折,1830年5月,普希金与冈察诺娃订婚,9月到父亲拨给他的领地波尔金诺村办理财产过户手续。
因霍乱流行,交通断绝,普希金不得不在波尔金诺村滞留三个月。三个月里,普希金文思泉涌,创作出四部小悲剧《石客》、《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瘟疫流行时的宴会》、《别尔金小说集》和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部分章节等作品,史称“波尔金诺之秋”。
19世纪30年代,普希金在创作上发生重大转变。
在作品体裁上,由以诗歌为中心转向以散文为主体;在创作题材上,从反映城市贵族青年的生活,护展到描写农村、展现小人物的命运;在创作方法上,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开拓了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道路。
1831年2月,普希金和冈察诺娃结婚,随后迁居彼得堡,重人外交部任职。他出人于上流社会,同时受到密探的监视,行动和创作受到限制。
这一时期,他接连创作出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短篇小说《黑桃皇后》以及反映普加乔夫起义的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6年,普希金经过努力,创办了《现代人》杂志。该杂志对推动19世纪俄国社会解放和文学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30年代的普希金,作为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和批评家,其才能得到了全面的发挥。
特别是作为诗人,他在抒情诗、童话诗、叙事诗、诗体长篇小说和诗体悲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达到新的高峰。
1837年1月27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妻子的清白和家庭的荣誉,普希金在与法国军官丹特士的决斗中身负重伤,两天后与世长辞,年仅38岁。诗人之死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
概而观之,在38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普希金完成了800多首抒情诗,1部诗体长篇小说,14部长篇叙事诗,6部长篇童话诗,1出历史悲剧,8出小型戏剧,7篇短篇小说,4部完整的中篇小说,此外还有散见于书信和散文中的文艺批评论文和历史著作。
普希金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而且最早写出了现实主义小说,使小说在俄国文学中取得重要地位。
他还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和“小人物”形象。与此同时,在创立俄罗斯文学语言和确立俄罗斯语言规范方面,普希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