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属于哪个省的城市(中国武昌概况)
武昌是武汉三镇之一,位于长江东南岸,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重要组成部分,为武汉的科教文化中心。 武昌地处长江以东南,隔长江与其西北侧的汉口、汉阳相望。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武昌市、武昌府存在,后与汉口、汉阳合并为今之武汉,现与汉口、汉阳并称武汉三镇。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主要景点:黄鹤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东湖、楚河汉街、武昌江滩等。
历史沿革
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该城方圆仅二、三里,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武昌自古而今都是县、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历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几经变迁。汉代设有沙羡(音夷)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称为沙羡县。后来因辖区扩大又改称汝南县。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武昌在那时又称为郢城。齐梁时期,梁将曹景宗(后任郢州刺史)攻打郢城,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土石城堡,此堡北临沙湖,南距郢城约二里,后世称为“曹公城”。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称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于城内。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为武昌军节度使,改建鄂州城,原来的夯土结构改成甓砖结构 。
武昌城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时任江夏侯的 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周围二十余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二至三丈余不等。据《湖广图经志书》载,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聚,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观,为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垣。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一小段城墙,其余在1929年全部拆完。武昌是首义之地。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从武昌开启。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武昌曾成为革命中心。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 同日,市政府发布政字第一号布告,宣布“划前汉口市、武昌市及汉阳城区所辖地区成立武汉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武昌办事处举行接管签字仪式,宣布:解散原武昌市政府及所属各区公所,废除保甲制度。6月16日,组建市人民政府武昌办事处(同时行使市军管会武昌办事处职责)。
1964年7月24日,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建立葛化街办事处,划归武昌区人民委员会领导。8月1日,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将原武昌区领导的青菱、南湖、石嘴、和平4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洪山区领导;原洪山区所属珞珈山、水果湖、滨湖、武珞路、中南路、喻家山、关山7个街办事处划归武昌区领导。
1986年7月2日,部分调整武昌、洪山区划。原 武昌区内狮子山街、关山街、葛化街、珞珈山街等街办事处所辖51平方千米地域、41075户、25万人口划归洪山区管辖。
2009年市委市政府开展江南三区“插花地”调整工作,将洪山区管辖的姚家岭、向阳、余家湖、风光、三角路5个村及城南社区的全部区域调整到武昌区管辖;将位于武昌区界限范围内的烽火、东亭、团结、徐东、柴林头、余家头6个村,及南湖、徐东、和平3个社区部分区域调整到武昌区管辖。将武昌区管辖的新世纪、华电、省电、纺机、铁机、风光苑6个社区的全部区域调整到洪山区管辖;将位于洪山区界限范围内的理工水运、岳家嘴、列电、石牌岭等4个社区的部分区域调整到洪山区管辖。 经“插花地”调整,武昌区行政区划面积由调整前的81.22平方公里增至87.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34万。武昌主城建设区面积由2008年的44.82平方公里增至2009年的58.06平方公里,主城区建设面积位居7个中心城区第二。
地理环境
武昌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西傍 长江,面积87.42平方公里(含东湖水面3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34万,下辖14个街道办事处,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 。
武昌地区包含 长江以南的 武昌区、 洪山区、 青山区,与 行政区划上的武昌区含义不同。 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位于长江东南岸,与汉口、汉阳隔江相望,当地人的习惯将武汉市长江以东南的市区部分统称武昌,包括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三个 行政区划,所以现今的 武昌区是习惯上武昌地区的一部分 。
武昌是一座 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三国时期,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现为 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200多家外地驻汉机构和众多金融机构、商贸企业、大公司总部汇集在此,形成武汉市的 江南核心区。
武昌之名始于 东汉末三国初, 孙权为了与 刘备夺 荆州,于公元221年把 都城从建业(今 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 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 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 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 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 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 建筑风格和特点。
武昌是 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因辛亥革命在 武昌首义一枪打响,成就了 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 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武昌滨江 滨湖,是一个 生态环境优良、适宜人居和旅游的美丽城区;武昌科教集聚,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武昌是国家传统制造业基地,具有发展现代制造业的 天成基础。武昌区总面积81.22平方公里,内含14个行政街道、194个社区居委会, 常住人口97万,加上流动人口共约110万, 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左右。
经济
2002年武昌区 国民生产总值约120亿元人民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2012年,武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0亿元,增长12.6%。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百亿,达到112.94亿元,增长22.6%;区级财政收入规模连续第8年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达到48.7亿元,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增长19%,规模继续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6亿元,增长13.5%,规模居全市中心城区第2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增长14%,超过GDP增幅。武昌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区、市级经济强区等称号。进入新世纪,武昌用世界的眼光看发展,为自己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把武昌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现代化 中心城区。
按照 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确定在武昌区规划布局江南核心区等,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省级 行政中心、教育科研、机电、高科技产业及 文化旅游等职能。结合武昌的发展态势,将形成 沙湖 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区、 武昌首义文化区、 中南路— 水果湖省级商贸行政区、 东湖风景名胜旅游区、 南湖居住风景旅游区、 街道口大学城、 徐东路—梨园商贸居住区、沿江制造业纺织业发展区、 白沙洲— 武泰闸现代制造业发展区等九大板块。